5月14日上午,距離將臺堡紅軍會師紀念園20公里外,兩道山梁包裹的固原市原州區張易鎮黃堡村,正在此地開展“三同”實踐活動的自治區黨委黨校(寧夏行政學院)第63期中青一班學員,聯合清華大學學生代表、黃堡小學師生代表及其他代表約180人,在紅軍長征經過張易鎮90周年的歷史節點,以“傳承紅色基因 共育薪火傳人”為主題,在黃堡小學開展了一場特殊的思政課。
“同學們,長征到底有多長?長征到底有多艱辛?什么是長征精神?”思政課微宣講環節,中青班學員馬曉梅的三個問題引發思考。“相當于往返咱們小學到北京天安門廣場5趟;紅軍每前行300米就有1名戰士犧牲,從30萬人銳減至約3萬人……”一組組震撼的數據和案例,一下子將聽課人的思緒帶回硝煙滾滾的革命戰爭時期,切身感受到紅軍堅定的革命理想和信念,以及他們為了救國救民,不怕任何艱難險阻,不惜犧牲一切的偉大長征精神。
“同學們……我在清華等你!”清華大學朱博樂同學云端連線思政課堂,從吃、住、學、研、活動等多個視角展示清華大學,講述自己求學和積極做公益的故事,并向黃堡小學的學生們發出邀請,鼓勵孩子們刻苦學習,懷揣夢想,勇敢逐光。
進入情景互動環節,中青班學員楊晨、張揚現場發起紅色知識問答,學生們爭先恐后搶答——“我知道,五星紅旗和紅領巾是革命先烈用鮮血染紅的”“他叫小蘿卜頭”“我的家鄉有將臺堡紅軍長征會師紀念碑,有單家集,還有任山河烈士陵園”……學生們如數家珍,紅色歷史猶如一座永不褪色的精神燈塔,始終照耀著他們前行的道路。
特殊的思政課一步步升華。音樂響起,學生代表朗誦《少年中國說》,高亢激昂。全體師生、學員起立齊唱《歌唱祖國》。此時此刻,愛國之心、強國之志油然而生。
“我第一次參加這樣的活動,非常受教育。”“今后無論遇到什么困難,我都會像老師講的那樣,用紅軍不怕遠征難的長征精神激勵自己,刻苦學習,不負青春。”參加思政課的黃堡小學學生代表表示。
聽了清華大學朱博樂同學的真誠交流,中青班學員楊晨和林婷頗為感慨,“三同”期間,她們發現所在住家戶的孩子學習壓力大,不愿與家長溝通,經過她倆的耐心開導,孩子和家長的關系才好起來。“這個孩子很機靈,‘三同’結束后,我們會繼續與家長和孩子保持聯系,并給予一定的學習幫助,讓他更加自信、陽光。”楊晨和林婷說。
時而眉頭緊鎖,時而眼神堅定,時而豪情壯志,時而喜笑顏開,這堂特殊的思政課,在時間、空間、心間交織出可期的未來圖景。
活動最后,發放了有關單位、企業和愛心人士為黃堡小學捐贈的圖書360套、書包285個、文具300套,以及價值3000元的文體用品。(記者 馬欽麟)